经群众推荐、基层遴选和综合审定,拟定王小华等17例19人入围2025年第一季度苍南好人榜,现予以公示。公示期从2025年4月23日起至4月29日止。公示期间,各单位和个人对上述人选在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、遵纪守法等方面如有意见,均可来电、来信向县文明中心反映。个人反映请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,单位请加盖公章,信件有效日期以邮戳为准。电线。
王小华,女,1969年12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慈航救援服务中心后勤负责人。2017年3月,王小华加入慈航救援服务中心,成为后勤负责人。八年时光,260余次救援任务里,总有她奔波的身影;150多场公益活动中,总留着她温暖的足迹。她以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坚韧,在防汛抗台的风雨里搬运物资,在抢险救灾的现场搭建后方,在寻找失踪人员的深夜点亮灯火。每次救援技能培训,她总第一个到场;每次紧急任务,她总冲在队伍前排,用行动成为大家心中的“主心骨”。更让人动容的是她对公益的热忱。她踏遍苍南县的山路街巷,把书包和文具塞进贫困儿童的掌心,将米面和关怀送到留守老人的灶台前。哪怕自家生活并不宽裕,她仍带头捐出积蓄、整理衣物,让山区学子的书桌多了书本,让空巢老人的屋檐下多了笑声。她是默默托举希望的后勤兵,也是用爱丈量土地的志愿者。那些藏在汗水里的坚持,落在脚印里的善意,早已在岁月里开出最动人的花。
吴正作,男,1982年4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温州旭久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吴正作的掌心始终捧着一团温热的光。在“爱心助学,一对一结对”的路上,他用八年时光织就十六双翅膀——每月1000元的牵挂,是苍南中学教室里永不缺席的温暖注脚。他记住每个孩子的生日,在助学金信封里藏着鼓励的便签,看少年们从自卑走向挺拔,让知识的火种在贫瘠的土壤里长成森林。作为苍南红叶爱心团的志愿者,他的脚印深深浅浅嵌进孤寡老人的门槛。每个节气更替时,他准时送来米面油盐,陪听力衰退的老人重复聊同一个故事,为行动不便的长者修剪指甲、擦拭门窗。那些被岁月褶皱藏起的孤独,总在他叩门的声响里舒展成笑纹。近20万元的资助款,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他推掉应酬的夜晚、是旧衬衫上的洗痕。他说自己只是“做点该做的事”,却让十六个家庭看见曙光,让无数双粗糙的手接过生活的温柔。这世间最动人的善意,大抵如此——把他人的苦难放在心尖,把自己的日子过成照亮别人的星。
余乃煜,男,1956年4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金乡镇慈善会会长,金乡商会、企业家协会秘书长。余乃煜将慈善刻进企业血脉,让爱如潮水漫过每寸土地。在扶贫路上,他以“村企结对”为舟,设立专项基金筑桥,为9个村庄铺就脱贫路;用宜居公园的绿荫,温柔环抱乡亲的日常。他记得60岁以上老人的白发——为狮山村等3村982位长者送上益康保,让晚年多分安心;念着快递小哥的奔波——每年如期递上关怀,让风雨里的身影有处可暖。最动人的是那份坚持:连续多年,企业每年向慈善会捐出超百万善款,让教育的光点亮寒门,让助残助老的暖流入心。他说,慈善不是施舍,是把企业的根扎进乡土的深情。于是,982份保单里藏着惦念,公园的石凳上刻着温情,快递站的关怀包里装着尊重。当利润与善意并肩,当企业成长与乡村蜕变同频,他用行动写下最动人的答案:真正的企业家,心中必有一片永不荒芜的慈善原野。
陈承浙,男,2002年4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芯星科技有限公司员工。陈承浙的青春里藏着最温暖的光。2021年,他第一次挽起袖子献血,让热血成为传递希望的初章;2022年,他郑重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,在生命的“志愿簿”上写下更重的一笔。2024年,这份约定终于绽放——从9月匹配成功到12月15日捐献,他用三个月的自律守护生命的承诺: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,让自己成为最健康的“生命桥梁”。当动员剂注入身体,当造血干细胞顺着管道流向素未谋面的患者,他成为浙江第1131例、温州第125例、苍南第13例捐献者,用22岁的肩膀扛起“生命摆渡人”的重量。大学时光里,他是课堂上的“十佳大学生”,也是志愿服里的“红马甲”,200小时的服务时长里,藏着帮老人扫码的耐心、守核酸点的星夜、护学路上的微笑。作为党员,他总说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,可那些热血、那些坚守、那些凌晨五点赶去医院的背影,早已在岁月里刻下最动人的答案——所谓青年担当,就是把“简单的善意”写成照亮他人生命的诗。
林云纬,男,1982年8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海龙公益志愿者协会负责人。林云纬在2017年9月种下一颗名为“海龙公益”的种子。他以“关爱孤寡老人、关心留守儿童、救助”为土壤,让协会在七年时光里长成参天大树——累计筹款超百万,开展公益活动上百场,把温暖撒向全县11个乡镇。他记得敬老院里老人的手抖,所以一次次带着米面油盐叩响房门;心疼留守儿童的眼神,便牵头资助孤困孩童,为他们点亮书桌的台灯。烈日下,他给环卫工人递上凉茶;建军节,他向困难老兵敬上鲜花;街头巷尾,他带着志愿者举起“车礼让行人”的引导牌,连斑马线都被这份善意擦得发亮。百万善款是他磨破的鞋底,上百场活动是他晒黑的皮肤。当有人问起坚持的理由,他总说:“看见老人笑了,孩子书声亮了,这就是答案。”从创建协会那天起,他便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——照进孤寡老人的空巢,照暖留守儿童的冬天,也让“助人为快乐之本”的美德,在苍南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生长。
林华琴,男,1988年1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启善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、理事长,灵溪镇社区网格员。林华琴的生命里流淌着双重热血:一边是救援服下的担当,一边是红十字徽章的光芒。从民健社工到中原救援,他在抗台抢险的风雨里奔跑,在节假日慰问的街巷间穿梭,把“志愿服务”写成沾满泥土的勋章。当得知红十字会筹建救援中心,他自掏腰包购置装备,在苍南红十字会的支持下,让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落地成一支带血温的队伍。他带头捐献造血干细胞,让自己的热血成为他人生命的“备份”;手握救护培训讲师资格证,上百场讲座、上万人次的急救知识传递,让安全成为街头巷尾的温暖守护。后来的启善志愿服务中心,是他善意的二次生长:上百场文明劝导让斑马线盛满礼让,近百场消防环保宣传让村落工厂飘起平安绿。有人问他为何总“觉得做得不够”,他指指救援车的泥泞轮胎,又摸摸骨髓库的捐赠证书:“你看,还有人在等光,而我刚好有能发光的地方。”这个把自己活成“救援枢纽”的人,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奉献从不是终点,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——从热血到救援,从急救到文明,他让每个脚印都成为他人生命里的“应急灯”。
欧阳昆臣,男,1974年10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温州建峰矿山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。欧阳昆臣以赤子之心丈量乡土,让善意在教育与乡村间生长出希望。他向学校和南宋镇尊师重教促进会累计捐款50多万元,让老旧教室换上明亮桌椅,让实验室摆满仪器,让琅琅书声在改善后的校园里更添底气,为山里孩子铺就通往世界的阶梯。200多万元的捐赠里,藏着他为偏远乡村修的路、架的桥,让颠簸的山路变成坦途;他握着村民粗糙的手调研,带着米面粮油叩开贫困户的门,把关怀化作解决柴米油盐的温暖力量。他为南宋镇社区发展基金会注资70万元,又腾出场地、出资70多万建起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,让急救知识走进田间地头;向苍南县公安局捐赠20万元购置AED,为街头巷尾的生命安全埋下“守护键”。从教室到山路,从基金会到急救基地,他用340多万元的捐赠,把“饮水思源”写成最厚重的答卷——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,而是弯下腰来,让每个孩子读好书、让每个村民走稳路、让每个生命被妥帖守护的滚烫真心。
黄雨欣,女,2002年4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钱库镇学士路居民。
黄雨欣用半年时光编织生命的希望。2024年4月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时,她便在心底种下承诺:推掉实习、调整作息,在浙江海洋大学老师的关怀里,在两地红十字会的陪伴中,在父母攥紧又松开的掌心里,把“捐献”写成最庄重的成长仪式。十月底的捐献室里,她看着采集器转动,想起等待重生的患者,想起半年间每一次抽血检测的紧张、每一句“累吗”的叮嘱。那些凌晨背诵考研笔记的夜晚,那些为保持最佳状态拒绝火锅的日子,都在穿刺的瞬间凝成勋章——她成为苍南第1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让另一颗心脏重新跳动。“只是举手之劳。”她轻描淡写,却让一个家庭的冬天春暖花开。这世间最动人的力量,从来不是雷霆万钧,而是像她这样的年轻人,用半载光阴守护一句“我愿意”,让“有限的力量”在爱里成为照亮生命的星光。
董文众,男,1981年7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朝霞渔业专用合作社渔民。
林瑞钰,男,1973年2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朝霞渔业专用合作社渔民。
吴世臻,男,1976年8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朝霞渔业专用合作社渔民。
2024年10月27日晚,狂风肆虐、海浪翻涌,浙苍渔00855船因恶劣海况倾斜进水,12名渔民落入冰冷海中,命悬一线。千钧一发之际,同海域的浙苍渔06918船老大董文众、林瑞钰、吴世臻目睹险情,立即抛下渔具展开救援:董文众纵身跃入刺骨海水,奋力向落水者游去;林瑞钰留守船上精准抛投救生圈;吴世臻密切配合、接应救援。三人在狂风巨浪中默契协作,不顾自身安危,经过紧张救援,成功救起8人,另4名落水者被其他渔船救起。当晚渔船返港,被救渔民含泪紧握三人双手,以颤抖的肢体语言诉说劫后余生的感激。他们见义勇为的事迹迅速传遍霞关镇瑶洞村,村民们纷纷点赞致敬。在这片充满风险的海域上,三人以无畏担当诠释渔民的血性——冰冷海水中的托举、救生圈划出的弧线、甲板上的温暖接应,共同织就生命的守护网。他们用行动证明,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,是照亮黑暗的人性之光,更是刻在渔村血脉里的责任勋章。
陈永赋,男,1993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宜山镇综治巡防大队副教导员。陈永赋以无畏担当诠释辅警使命。2024年9月18日凌晨,接男子跳河警情后,他随民警迅速抵达现场,见落水者在20米宽、7-8米深的河中挣扎,仅头部露水面。他立即脱装备、抓救生圈跃入冰冷河水,奋力游向对方,套上救生圈后拼力拖向岸边,在同事和群众协助下成功救人。上岸时他已筋疲力尽,却第一时间关心落水者状况,尽显责任担当。作为反诈中队队长,他2024年带领团队处理电诈预警1200余条,成功劝阻8起案件,挽回损失289万元,其中单笔最大劝阻200万元。为劝阻宜山针织园一居民被骗,他从中午到晚上四次上门,最终保住其9万元现金。他深耕社区警务,全年参与50余场活动,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,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。排查治安隐患60余处,协助整改50起,化解邻里纠纷、家庭矛盾30余起。他用纵身一跃的勇毅、日夜坚守的细致,成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守护者。
贺霞辉,女,1980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湖南益阳,苍南县南宋镇初级中学教师。贺霞辉扎根南宋镇教育一线二十余年,用奉献诠释师者大爱。2002年大学毕业后,她放弃城市生活,毅然投身山区教育。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,她舍小家为大家:孩子成长缺席、老人赡养缺位、丈夫卧病难顾,却始终坚守课堂。每天清晨,她提前备课、激情授课,用耐心鼓励学生,用爱浇灌四十余双渴望知识的眼睛。暮色中,她望着星空,想起初登讲台的心愿:做永不灭的星,让山里孩子眼里映出远方的光。深夜备课的台灯下,她强忍对家人的愧疚,只因“山区孩子更需要我”的信念。她鬓角的白发与满墙奖状,见证着山区教育的蜕变。她是深山里的星辰,用微光点亮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,让奉献的暖流在山区教育的长河中永续流淌。山风掠过窗棂,讲台上的铅笔等待黎明,而她扎根深山的身影,早已长成照亮未来的灯塔。
杨观春,男,1971年8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味道家餐饮店负责人、总厨。杨观春深耕烹饪行业30年,以匠心筑就美食之路。1991年高中毕业后,他怀揣烹饪梦想。在一个学校做食堂管理与烹饪,为师生研制美味餐食。2008年,他创办钱南海味楼排档,身兼老板与厨师长。此后接管翔丰大酒店、担任味道家私宴行政总厨,带领团队斩获“温州特色餐厅”“浙江省餐饮名店”等称号。他独创“一蒸二汤三炒四炸”烹饪理论,挖掘传统菜品并研发健康新味,让美食兼具营养与时尚。2015年,他考取全国饭店业国家美食评委与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双证,连续担任全国饭店业技能竞赛浙江赛区评委,2018年获“中国十大金牌总厨”称号,作品摘得特金奖并入选《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名人作品精选》。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,他培养高级技师2人、技师2人、高级烹调师15人。他多次走进大渔镇、南宋镇,免费传授厨艺、慰问贫困家庭与自闭症儿童,以党员担当践行社会责任。从厨师长到行业评委,他用三十年光阴诠释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匠人精神,让苍南味道在传承与创新中香飘四方。
郑秋丽,女,1977年3月出生,群众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马站镇中魁村顿丽桑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。2012年,郑秋丽和丈夫回乡试种1亩“陕无籽大十”桑果,以新技术实现亩产1500斤。次年扩种至15亩,历经多次失败后突破大棚保温栽培技术,从农民蜕变为“土专家”,制定生产规程。如今35亩桑园果型大、口感甜,成为马站知名品牌。2018年,夫妇俩再扩30亩果园,引进贵妃枣、苹果枣;2019年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指导下,种植15亩鸡尾葡萄柚,建立示范基地。2017年成立“顿丽桑葚种植专业合作社”,获无公害认证与商标注册,带动采摘游,获评“马站十大果蔬采摘园”“温州市级青创农场”等称号。2020年起,她深耕桑果长季节栽培技术,通过压枝、分批管理等创新,将采摘期从1个月延长至6个月,大幅提升效益。2022年引进荔枝、桂圆套种,开发桑葚酒、柚子皮麦芽糖等深加工产品,小作坊运营红火。致富不忘乡邻,她年均提供3000人次就业,助农增收60万元,帮销四季柚1万斤。2022年获“农民技师”称号后,她致力推广桑果长季节栽培技术,让更多农户共享科技红利。从试种到深加工,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,她用10年光阴在桑园里书写“科技兴农、携手共富”的生动篇章。
黄朝爱,男,1958年2月出生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马站镇人民调委会调解员。晨光透过百叶窗,黄朝爱的调解室里,搪瓷缸旁200多份结案记录泛着岁月痕迹。别急,先喝口茶。他总用这句话安抚剑拔弩张的当事人:劝架时从夫妻相恋的老槐树说起,处理邻里纠纷能凌晨蹲守化粪池,为农民工工伤赔偿跑遍多家医院收集证据。三年前那场车祸纠纷堪称棘手:受害者家属举遗像维权,肇事方避而不见。老黄揣着降压药七次往返调解,从受害者母亲含糊的诉求中辨明公道分量,在肇事方颤抖的烟锅中读出赔偿决心。当双方最终握手言和,他后颈的湿疹已渗血结痂。25载调解路,三张办公桌见证变迁,满墙锦旗诉说信任。67岁的他仍每日早到,抽屉常备润喉糖与胃药。有人问秘诀,他轻晃保温杯:把别人的事当自家事。窗外梧桐叶换了新绿,不变的慢慢说如春风化雨,让矛盾屋檐下,次第绽放和解的藤蔓。
张代干,男,1976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国网苍南县供电公司金乡供电所高压班班长。张代干扎根电力一线,以匠人之心守护万家灯火。台风季,他总提前为低洼区域布防,带领抢修队筑沙袋、排积水、修设备,在暴雨中连续奋战,用身躯筑牢供电防线,为抢通电力赢得黄金时间。日常巡检,他以零差错为标尺,每年徒步超1000公里,俯身排查200余处隐患。为推进电网升级,他加班加点啃下硬骨头:110千伏卫城变变电站投运、168黄金海岸线老旧电杆迁移、龙台背宿营基地用电改造等25项工程落地,累计拆除旧电杆60支,让架空线入地,海岸线重现整洁天际线台网格化线路自动化改造目标,夜以继日奔波在施工现场。脱下工装,他是志愿服务超1000小时的电管家,为孤寡老人检修线路、给留守儿童科普用电安全。同事总说他有三头六臂,他却拍拍沾满尘土的安全帽:电杆上的风景,总得有人看得清。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绝缘服、深夜闪烁的应急灯、掌心磨出的老茧,都是他写给大地的光明答卷——以铁肩担起电流的重量,让每个窗口的灯火,都成为他心中永不熄灭的星。
李先月,女,1975年9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岭边村村民。晨光中,李先月为中风偏瘫十几年的母亲掖好被子,窗台上凝着水珠的绿萝,见证着她三千多个日夜的守护。喂饭时半勺的吹拂、深夜翻身时的轻哼,都融在温热的药汤与柔软的毛巾里。厨房传来幼童啼哭。残疾弟弟无力持家,弟媳离家出走,她左手牵一个、右肩背一个送上学,缝补多次的书包带稳稳托着孩子的小脑袋。暮色里,她赶回弟弟家收拾家务,月光下为孩子们检查作业的背影,让全家福的笑容愈发温暖。邻居常见她挎着菜篮,蓝布衫洗得发白却别着干茉莉。有人问累吗,她低头修剪母亲指甲:妈在,弟在,孩子在,累也是甜的。那些浸透汗水的晨昏、藏在皱纹里的牵挂,在掌心凝成永不凋零的春天——是血脉相连的重量,是比星辰更璀璨的坚守。
郑金銮,男,1974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浙江苍南,苍南县望里镇宫兴村党总支委员。2012年,望里镇六板桥村幼童董熠接连遭遇父亲离世、母亲改嫁,五岁的他蜷缩在破旧屋檐下,眼中满是阴霾。此时,姑父郑金銮推开家门,蹲下抹去孩子泪痕:以后,姑父就是你的爸爸。这句承诺,成为照进黑暗的第一束光。从此,郑金銮的生活被一个小尾巴填满:凌晨五点系着围裙熬粥,寒冬深夜披着棉袄买学习用品。当董熠第一次喊爸爸时,这个坚强汉子躲在房间偷偷落泪。从童年换牙到青春期迷茫,从中考守望到高考志愿倾听,他用双手为孩子筑起温暖港湾。如今,董熠书桌上的相框里,两人笑容明亮。曾在命运中颠簸的孩子,终于在姑父肩头望见星空。不变的灯火、日复一日的叮咛、粗糙掌心里的温柔,是超越血缘的深情,让爱照亮生命的每一寸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