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:站内信联系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
新闻资讯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123-4567

Email: admin@baidu.com

传真:+86-123-4567

手机:13888888888

分期乐怎么协商延期还款会上征信吗

发布时间:2025-07-06 07:37人气:104

  (评论员楚天热事)5月8日,长江荆州段,十万多尾中华鲟通过增殖放流放归到大江中。这是荆州持续奏响长江欢歌,十年禁渔走向下半场的生动序曲。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由于过度捕捞生态破坏,水生生物岌岌可危。2020年,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启动,这是为全局计、为子孙谋的关键决策。如今,禁渔计划已走过五年上半场,成果显著,但挑战仍存,未来五年的下半场至关重要。

  禁渔五年,荆州成绩亮眼。荆州成立中华鲟保护中心,挂牌“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”“中华鲟人工放流苗种供应基地”,建设中的荆州基地(一期工程)规模初显。近五年,荆州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100万尾,保有中华鲟子一代人工群体1600余尾,占全国一半左右,成为“中华鲟宝宝”的摇篮。长江水质提升,江豚频繁现身,荆州长江段三类水质以上保持5年,各种鸟类、麋鹿数量增多,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大幅提升,鳤、胭脂鱼自然繁殖再现。

  荆州在禁渔管理与执法方面也有出色表现。建立智慧渔政执法平台,运用先进技术实现全方位防控和闭环执法,发出大量预警信息,有效打击非法捕捞。开展4000余次联合执法行动,清理大量“三无”船舶和违规网具,查办众多行政和刑事案件。同时,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矩阵,营造良好禁渔氛围。

  渔民上岸后的安置保障工作也取得成效。荆州区李埠镇龙洲村村民陈中国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,长江禁捕后,他主动上交渔具、渔网、渔船,成为全村最早一批上交渔船的渔民。荆州妥善安置4716名需转产安置的退捕渔民,通过因人设岗、扶持创业等方式,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。这样成功转产的渔民不在少数,实现了从“渔民”到“其他职业”的转变,生活有了新奔头。

 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。虽然荆州长江十年禁渔上半场成绩显著,但下半场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比如:水生生物资源量仍处较低水平,恢复多样性任重道远;执法监管存在薄弱环节,非法捕捞时有发生;退捕渔民就业稳定性和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
  未来五年,荆州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禁渔工作都至关重要。在当今时代,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赋能生态修复工作。要持续加强水生生物保护,加大科研投入,深入研究生态系统,科学增殖放流,优化栖息地。强化禁渔执法监管,完善执法体系,加强部门协同与区域合作,构建全域防控体系,利用科技提升执法效率。提升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,建立技能培训长效认证机制,为退捕渔民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提升技能的机会。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认证,拓宽就业渠道,提升竞争力,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。

  荆州实践表明,大河流域生态治理需要把握三个维度:短期需建立“禁捕修复监测”的快速响应机制,中期要形成“政府市场社会”的多元共治格局,长期须构建“生态经济文化”的可持续发展体系。未来五年,应着力推动保护理念从物种中心向生态系统转变,治理模式从行政主导向法治化转变,参与主体从政府包办向全民共建转变。政府要强化责任担当,完善政策措施;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,形成保护合力;每个人都应树立环保意识,从自身做起。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长江生态必将持续改善,重现生机与活力。

  十年禁渔久久为功,成效关键看下半场。这场生态大考的下半场,不仅关乎长江生物种群的存续,更是对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。当最后一条“三无”渔船拆解、最后一处非法网具清除、最后一名退捕渔民稳定就业时,我们才能真正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生态答卷。

 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
  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荆州新闻网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