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展现了宜宾市民的责任与担当,为城市增添光彩。
本周宜宾融媒将集中报道好人事迹,弘扬好人精神,营造学习好人、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。
清晨的宜宾三江口,雾气未散,一位身着蓝色制服的身影已踏着露水走上江堤。他是谢富昆,宜宾市翠屏区长江渔政协助巡护员,一名从30年“老渔民”蜕变的“护鱼先锋”。四年间,他巡江里程超3.5万公里,劝离垂钓者5000余人次,收缴非法渔具近千件。从“靠江吃江”到“以江为家”,他用脚步丈量长江生态之变,用坚守诠释“守护比索取更有力量”。
“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长江上漂,那时候鱼多得网都装不下。”提起往事,谢富昆的眼里闪过一丝怀念。1985年,少年谢富昆随父捕鱼,亲历了长江渔业的繁盛。然而,随着过度捕捞和生态恶化,鱼群日渐稀少,“一网下去,捞上来的尽是垃圾”。
2020年,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,宜宾1186名渔民退捕上岸,谢富昆成为首批签订退捕协议的“末代渔民”。离开世代相依的长江,他一度陷入迷茫:“除了捕鱼,我还能做什么?”转机出现在同年8月。岷江洪峰过境,江水倒灌进村,谢富昆挺身而出,凭借对地形的熟悉,带领村民转移物资、疏通险情。三天三夜的奋战中,他重拾了与长江的联结:“我的经验还能为家乡做点事!”
一个月后,长江渔政招聘协助巡护员,谢富昆果断报名。经过培训,他穿上蓝色制服,开始了从“捕鱼人”到“护鱼人”的蜕变。“以前总想着怎么多捕鱼,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护好鱼。”他笑着说。
巡护禁渔水域、劝阻非法捕捞、清理违规渔具……这是谢富昆的日常。每天清晨8点,他和队友从翠屏区菜坝镇水厂出发,沿江巡查至合江门广场,日均步行30公里,全年无休。夏季烈日炙烤,冬季寒风刺骨,他的衬衫湿了又干,干了再湿,棉袄里外裹两层,走一圈照样出汗。
“巡护是个细致活,更是个‘危险活’。”谢富昆回忆,一次夜间巡查中,偷捕者从岸上扔石块砸坏了他的电动车。他徒步追赶两公里,最终在警方协助下将作案者抓获。“他们骂我‘断人财路’,可长江禁渔是国策,容不得半点让步!”四年来,他收缴渔网130张、钓具800余杆,辖区偷捕现象锐减。
这份执着,源于他对长江的深刻认知。2023年春,消失多年的鱼群重现江面,野生鱼类种类较禁渔初期增长三成。“看到鱼群追着游船跳,比当年捕到鱼还高兴!”谢富昆的巡护日志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生态点滴之变。
脱下巡护制服,谢富昆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。2020年汛期,他驻守江堤,排查管涌险情、劝离夜钓群众,磨破两双雨靴;秸秆禁烧季,他创新“科技赋能+网格员联动”模式,实现14.5公里岸线“零火点”;防溺水工作中,他自费购置救生圈、竹竿,四年劝阻野泳者超百人,被孩子们亲切称为“红马甲叔叔”。
“护江不能只靠‘堵’,更要‘疏’。”每年全国生态日,谢富昆都会走进社区发放传单,讲解禁渔政策。四年来,他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,带动沿岸群众从“抵触”转向“支持”。村民老李曾是顽固垂钓者,如今主动加入巡护队:“老谢让我明白,长江好了,子孙才有饭吃!”
1500多个日夜,3.5万公里行程,谢富昆用脚步织就了一张“护鱼网”。他的事迹被央视等媒体多次报道,荣获“优秀巡护员”等称号。面对荣誉,他始终淡然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只要长江需要,我会一直守下去。”
从“索取者”到“守护者”,谢富昆的转身,映照着一代长江渔民的觉醒与担当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曲生态保护的赞歌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每个人心中对绿水青山的责任。